admin @ 06-30 02:41:07   全部文章   0/626

广东司法考试上高战役中的王伯雄-祁阳羊角塘

上高战役中的王伯雄-祁阳羊角塘
王耀武74军的冬季攻势和夏季攻势
2016-11-14 08:30
伴随着武汉会战的结束,抗日战争进入到了相持阶段,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开始显示出巨大的作用,面对新占领的华北地区和华中地区的敌后游击战,日本人发现如果用野战师团进行清剿得不偿失,野战师团重武器较多,不利于灵活机动作战,针对这种情况,日本人决定成立“警备师团”负责已占领地区的警备工作。

日军的“警备师团”(上)
相比第6师团、第5师团等日军常备野战师团,“警备师团”在编制上撤销了旅团一级的设置,师团下设一个步兵团,直接指挥3个步兵联队,虽然还有一个炮兵联队,但无论是炮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和常备野战师团相提并论。
虽说“警备师团”从战斗力上不能和大哥“常备师团”相提并论,但是相比比它早出生的、名号为100以上的那些二哥“特设师团”来说,却颇有战力。前面已经重点介绍过以101师团和106师团为代表的“特设师团”的战斗力,这些以预备役兵油子组成的师团不仅打不过中国军队,而且被自己人也瞧不起徐闻天气预报,冈村宁次等日军高官也多次提到“特设师团”的士兵因为多数已成家立业所以打仗往往不卖命,纪律也是相当的涣散。
大概是意识到与其让这帮预备役的兵油子们上战场丢人,还不如招收新兵组建新的师团让有经验的将领重新打造一只只劲旅,日本军部的军阀们转变了思路,不再以预备役士兵为主体组建新的师团,而是从日本各地招募新兵组建“警备师团”。
1939年2月7日,日本军部这个庞大的作战机器一口气“生了”6个“警备师团”,紧接着6月30日,又一口气“生了”4个“警备师团”,加上10月6日关东军在中国哈尔滨新设的第24师团,日军一年的时间增加了11个师团!
2月7日“出生的”日军“警备师团”六兄弟的番号从32师团到37师团,兄弟六个中老大和老四、老五、老六四个被派往华北地区,分别负责山东、河南和山西各地的警备工作,老二33师团和老三34师团则被派到华中地区归冈村宁次的第11军调配。从此以后的一段时间里,“老二”33师团和“老三”34师团(特别是这个34师团)取代106师团、101师团成为了74军的主要对手。
成立于商业气氛浓厚的大阪地区的“老三”34师团与日军一个老牌的“常设师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是同样诞生于大阪地区的日军第4师团,这个师团的士兵中有很多来自大阪的摆摊卖菜的小商贩,这群精明的小市民组成的部队由于军机涣散、畏战畏敌、战绩不佳被日本人戏称为“日军第一窝囊废师团”。
翻看第4师团在整个二战期间的表现让人有点哭笑不得的感觉,据说这群活宝在每次战役之前写给战友们的书信不是像其它师团士兵写的“武运长久”、“靖国神社见”等慷慨激昂的话语,而是“保重贵体”(意思就是保命要紧);第4师团的部队在进攻的时候总是拖拖拉拉的磨洋工,一旦接着撤退的命令立马像吃了“强腰补肾丸”一样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撤回驻地,完全不顾及自己兄弟部队的死活。
鉴于第4师团这种“优良”的传统,日军的那些师团长们一听说和第4师团配合作战就头疼、避之不及,各个战区的司令们也都不想要这只“窝囊废师团”,相反国军的各部队一旦听说自己的对手是第4师团就纷纷请战马文才你欠抽,唯恐失去了一次建功立业的好机会。
第34师团究竟和这只“窝囊废”师团有什么关系呢?

日军的“警备师团”(下)
第34师团组建于大阪,兵源来自大阪和周边地区,麾下的三个联队,第216和217联队来自大阪,而第218联队来自大阪南部的和歌山县,据说成立第34师团的时候充实了不少第4师团的官兵,相比只是在时间上一天出生的“警备师团”六兄弟,第34师团和第4师团更像是一奶同胞的兄弟,
日军第4师团的代号为“淀”,因为大阪有一条淀河流过,在商人的概念里,水意味着财(多有商业色彩的代号啊),淀河和淀这个字从某种意义上也代表了大阪的商业文化,日本军部的军阀们肯定后悔死给第4师团起这么一个代号,人家别的“常设师团”的代号都是“勇”啊、“武”啊什么的,听起来威武雄壮,第4师团呢,“淀”,好嘛,“财源广进”。
有鉴于此,日本军部的军阀们决定要给同样来自大阪地区的第34师团起一个威武雄壮的代号,但是部队的番号已经排到30多位了,听起来比较比较威猛的字早都用完了,但是这难不倒军部那些满腹坏水的参谋们,他们找到了日本人普遍喜欢的一种植物作为34师团的代号——“椿”。
在日语中,“椿”这个字的意思并不是椿木,而是山茶花(又被称为海石榴或山茶),日本人喜欢樱花已经是尽人皆知的事情,而日本人对山茶花的热爱却很少有人知道,早在蛮荒时代,鬼子的老祖先们就用这种木质坚硬且有弹性的山茶木做弓箭和石斧柄打兔子烤着吃,山茶木有着广泛的实际用途,后来鬼子的温饱问题解决了,根据现在流行的最新的“需求理论”满足了生理需求的他们又开始研究心理需求,鬼子们发现山茶花凋零的时候不是一片片的掉落,而是整个花朵的掉落,这个和他们一直鼓吹的“切腹”时“介错”(日本切腹仪式中为切腹自杀者斩首,以让切腹者更快死亡,免除痛苦折磨)非常相似,于是山茶花被日本人广泛的热爱,其喜欢程度不下于对樱花的热爱。
大概是日本军部的军阀们想用山茶花凋谢的精神鼓舞来自商业气氛浓厚的大阪地区34师团的士兵们,于是给他们取了“椿”的代号,所以这只部队我们姑且称其为“山茶花师团”。
“山茶花师团”的首任师团长是关龟治中将,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有自知之明的关龟中将知道所谓“警备师团”主要的作用就是看家用的,不能用于正面战场(当然后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兵力不济,“警备师团”也当作正面作战的主力师团用了),所以第34师团在他的任内基本上都是龟缩在赣北的据点里老老实实的看家,后来第二任师团长大贺茂接任之后偏偏不信这个邪,强赶鸭子上架,于是造成了上高会战的惨败,这点将在下一章做重点介绍。
名字里带有“龟”字的关龟治自从率领他的“山茶花师团”来到华中加入11军之后就一直龟缩在武汉、南昌各地防御,第一次长沙会战期间,不知是对来自大阪地区的部队信心不足还是其它原因莲秀图院,冈村宁次让来自仙台地区的“警备师团”老二第33师团参加了第一次长沙会战鄂南支战场的作战,而让老三“山茶花师团”老老实实的在后方看家。
曾经在“七七卢沟桥事变”中担任日军第2旅团长率部进犯天津的关龟治大概也对这只部队没有什么信心,所以他把一腔热血放在怎么“挖战壕、建碉堡”建防御工事上,心里大概不希望跟中国部队正面冲突,结果天不遂人愿,怕什么来什么,1939年的冬天胡颂文,赣北的国军针对他的防御区进行了一次强大的攻势。

一次被忽略的全国性反攻
1939年10月,第一次长沙会战薛岳大胜冈村宁次,这给刚刚经历南昌会战失败的蒋介石打了一剂强心剂,“长沙大捷”的消息在重庆各大报纸纷纷报道,人们纷纷议论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薛岳将军在湘北把日本人打了个落花流水!痛快!”
“听说蒋委员长正在组织大规模的反攻,要将鬼子撵到大海里喂鱼!”
“看来抗战胜利指日可待了!”
与此同时,国际形势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本来极力避免战争的英法列强们终于被卷入战争当中。同时在东亚,日本完全抛开了列强达成的“门户开放、利益均等”政策,摆开一副独占中国的架势,面临日本在中国咄咄逼人的攻势,英法美列强终于认识到,如果不对日本采取措施,他们在中国积累了近百年的利益将毁于一旦,于是美国废除《美日通商航海条约》,并在公开场合反对日本提出的“大东亚共荣圈”,英国也开始了对中国政府的信贷援助,此时的蒋介石迫切需要打一次全国性的反攻,以争取到更多的外援。
在中国国内,汪精卫继在1938年年底在越南发表响应日本政府招降的艳电之后,紧接着1939年8月28日在上海召开了伪国民党第六次代表大会,正式和蒋介石分道扬镳、投敌叛国,此时正在日本人的扶持下积极筹建伪汪政府,面临这个和他斗了十几年的老对手,蒋介石也需要通过一次对汪精卫主子日本人的反攻向全国人民证明他才是国民党真正的领袖。
蒋介石发动1939年冬季攻势还有两条原因,一是为了保障滇缅国际供给线的安全,1939年冬日军进攻广西,意图切断这条国民政府唯一的国际供给线,为了将日军赶出大西南地区蒋介石决定发动对广西日军的反攻;二是检验国军整训之后军队的战斗力,抗日战争初期几次会战的惨败让蒋介石充分认识到国军战斗力的低下和训练的缺失,于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抽出兵力、轮流整训、强化战斗,恰在此时,国军第一、二期整训结束,蒋介石认为此时正可检验整训成果,总结整训经验。
鉴于以上四点原因,1939年10月,蒋介石决心调动各战区整训齐备的野战军展开大规模的敌后掠袭,11月2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电令各战区发动“民国28年冬季攻势”。薛岳的第九战区因为刚刚结束第一次长沙会战,各部队正在进行补充休整,于是决定推迟进攻,定在12月12日,也就是南京大屠杀两周年的日子向日军发动反攻。
与此同时,身在赣北的罗卓英也在为即将到来的冬季攻势积蓄力量,他要凭借手中74军这柄重锤狠狠地敲一敲缩在赣北“山茶花师团”关龟治的乌龟壳,赣北地区风云再起,一场大规模袭扰战一触即发,但是在正式介绍这次攻势战斗之前安康学院吧,我们还需要认识一位未来两年里在74军出镜率比较高的一位将领——廖龄奇。

悍将廖龄奇
1904年,廖龄奇出生在湖南省祁阳县七里桥镇,据说他小的时候天资聪慧,被街坊邻居们认为是神童,1925年,21岁的廖龄奇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学习,1926年秋,北伐大军势如破竹,北定武汉三镇,东逼苏杭宁沪,声威大震,如日中天,但前线此时也急需补充大批中下级军官,在此形势下,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毕业了。
廖龄奇加入的第一支部队就是北伐时期赫赫有名的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他从一个见习排长做起,经过战争的洗礼成为一名连长,在那场我们耳熟能详的“汀泗桥战役”中,廖龄奇血战沙场,右臂受重伤,造成终生残疾,此后只能用左手写字海阳征婚。
廖龄奇凭借在北伐战争中英勇的表现获得了俞济时的赏识,将其调入他的88师264旅527团任营长,这也是两个人的交情的开始,1932年“一二八事变”,俞济时率88师在上海血战日军第9师团,廖营长依旧像在北伐时一样猛冲猛打、热血奋战,战役结束后廖龄奇升任527团团长,俞济时离开88师。
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廖龄奇随88师出战上海,他率领527团与日本人展开了激战,战斗中,88师264旅旅长黄梅兴以身殉国,旅长由高志嵩接任;淞沪会战之后,88师和74军一起加入了保卫南京的战斗斗破之灵风,264旅继任旅长高志嵩战死,廖龄奇火线被提拔为88师264旅旅长,然而88师廖龄奇们的奋勇拼杀并没有改变南京保卫战惨败的战局,南京陷落后,88师师长孙元良竟然丢下部队自己逃了,88师群龙无首,大部分战死在南京,只有廖龄奇率领500多人突出重围(同样的中央嫡系部队,74军显然比88师幸运多了,从这件事情再次体现出俞济时在74军的价值),这支俞济时辛辛苦苦带出来的“德械师”就这样葬送在孙元良的手中!虽然军委会1938年重建88师,但是只有廖龄奇500来人老班底的88师俨然已经不是“一二八淞沪抗战”时俞济时带领的那支铁军了。
1938年兰封会战,廖龄奇率部随重建的88师转战兰封,在河南内黄车站截击日军土肥原师团,新任师长龙慕韩指挥混乱,招致重大伤亡。幸赖廖龄奇带领由原来88师老班底组成的264旅官兵奋勇抗击,才稳住阵脚。战役结束后,眼见88师已经大势已去,廖龄奇想起了老领导俞济时。
此时的俞济时在1938年率领74军取得了万家岭大捷,74军在国军中声名大噪,于是1939年5月,廖龄奇接替被冯圣法挤兑走的邱维达,任58师172旅旅长。(至于廖龄奇加入的74军的具体时间,由于资料的欠缺,暂时无证可靠,鉴于廖龄奇在88师的时候就已经是旅长,正常情况下不可能到74军任副旅长,在1939年5月之前74军各旅长的位子没有空缺,因此推断廖龄奇到74军的时间应该是1939年5月接任172旅旅长的时间)
廖龄奇本来是投奔俞济时来了,但是没想到俞济时却走了,1939年6月,俞济时升任第10集团军副总司令兼86军军长,两个月之后的8月,刚升任74军副军长的冯圣法也调走了,“一二八淞沪抗战”时,冯圣法和廖龄奇同在俞济时88师效力,一个是262旅523团团长,一个是264旅527团的营长,虽说两人没有隶属关系,但是战争中肯定有过相互协助,廖龄奇少不了叫冯圣法长官,这时连冯圣法都走了,廖龄奇难免感到有些孤独。
冯圣法走后黄埔一期的陈式正接任58师师长,相比黄埔五期毕业的174旅旅长劳冠英,毕业于黄埔四期的172旅旅长廖龄奇无论从资历还是战功都比他高一头,于是廖龄奇顺理成章的坐上了58师副师长的位子,从而避免了1939年8月军委会撤销旅部无处可去的尴尬,可怜的劳冠英做不成174旅的旅长了,只好当了58师有职无权的步兵指挥官。
第一次长沙会战的高安、奉新作战,王耀武出于对74军“磨合期”的考虑,将“俞派”将领云集的58师作为74军的预备队使用,这对于本就无所作为的师长陈式正来说可能无所谓,他本身也是抱着打酱油的心态做这个师长,这可苦了悍将廖龄奇,眼看着李天霞和施中诚带领着51师和57师建功立业,他郁闷无比,如果只是想做个省事将军,他投奔74军干什么,还不如老实的在88师蹲着。
大概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廖龄奇开始对王耀武有了些看法,另外据说当初俞济时离开74军的时候想把58师带走,当时咨询廖龄奇的意见,廖龄奇竟然不知深浅的支持俞济时的想法(俞济时想把58师带走的想法最后据说是被俞飞鹏批了一顿才放弃的),这个消息又不知道怎么传到王耀武耳朵里,于是王耀武心中对这个个性明显的廖龄奇多多少少也有了些疙瘩。
廖龄奇注定是一个喜欢在战场上驰骋、建功立业的军人,自从进入74军以后寸功未立的他感到一种羞辱感,他憋着一股劲,寻找一切结果机会想向别人证明自己并不是浪得虚名,结果机会真的就撞上他了,罗卓英的冬季攻势赣北作战方案新鲜出炉了。

王耀武主动请战、74军佯攻变主攻
罗卓英最初的作战方案是把19集团军分成三个兵团,第一个是警戒兵团,由74军和58军组成,主要任务是佯攻日军阵地,转移注意力;第二个是挺进兵团,由32军组成,任务是插入日军后方,破坏南浔线铁路,造成恐慌;第三个预备兵团,由60军担任。
从罗卓英的安排来看按照任务的重要性与否可以把三个兵团排一下顺序:挺进兵团>警戒兵团>预备兵团,因为根据薛岳的安排,本次冬季攻势的主攻方向还是在湘北地区,作为赣北仅仅是牵制作用,既然是这样,罗卓英就不想让74军这支战略预备部队过多的消耗实力,他可不想把军委会的这块宝贝疙瘩砸在自己手里。12月12日,国军警戒兵团的58军和74军首先发动第一波佯攻。
此时的74军军部,军长王耀武正等待着58师步兵指挥官劳冠英第一天作战的进展,本来他对罗卓英让74军担任佯攻的作战任务就有点怨言,自从担任军长以来,他总感觉心口有块大山压着,老是喘不过气来:74军在俞军长的带领下,战淞沪、守南京、奔兰封、下德安、征高安,经历大小战争无数,特别是1938年的万家岭大捷,让74军的威名远播,但是王耀武也明白,那些战役虽然也有自己的一份功劳,但是最终只是给俞济时立的碑而已。现在他是74军的军长了,他需要打一场比万家岭大捷更大的胜仗来为自己树一座碑,俞济时时代的74军有万家岭大捷,王耀武时代的74军必须也要有一场大捷!
“军座,劳指挥官电话”副官打断了王耀武的思绪,劳冠英有消息了,王耀武急忙接过电话,“我是王耀武!”
“军座望江三中,我们按照您的命令大造声势,想引诱关龟治这个老家伙出来,但是他们根本没有要露面的意思啊!”劳冠英无可奈何的解释道。
“不出我所料!好吧,冠英,你们继续执行任务,同时等待我的命令!”
王耀武放下电话后告诉电话员,
“给我要罗总指挥!”
接通电话后,罗卓英听出了王耀武的声音,
“哦,是佐民啊,你那边进展的怎么样啊?”
“报告总指挥伊春百姓网!情况一般,关龟治的部队都躲在工事里不出来,我有一个建议,不知当讲不当讲?”一向谨慎的王耀武试探性的问道借簪子。
“你说说看。”罗卓英答复道。
“日军目前龟缩防守,正是我军出击的大好时机,耀武愿率74军主动出击!请总指挥批准!”王耀武慷慨激昂,电话那头的罗卓英从声音中听出王耀武浓浓的战意。
“难得王佐民一片赤诚,竟然主动请战!”罗卓英心中暗想,略微思考后,罗卓英答复道,“好的,佐民,我现在命令警戒兵团两个军全部转入主动进攻,但是千万记住,不求攻坚,以截断日军交通为主要作战目的!”
“是!总指挥!”王耀武兴奋的放下电话,立刻和参谋们围在作战地图旁边研究新的作战计划。
王耀武的主动请战完全是鉴于74军强大的战斗力,可他没想到这样一折腾可苦了原本和他一样负责佯攻的58军,人家是真的打着佯攻的打算来参战的,让王耀武这么一折腾,得,他们也要跟着变主攻了,没办法,跟着74军打吧,看看这个王佐民到底有什么能耐敢说大话。
得到罗卓英答复的王耀武正在忙着和他的高参们修改作战计划,这个时候58师副师长廖龄奇不知从哪得到了作战计划改变的事,竟然主动向王耀武请战,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58师廖龄奇亲率部队激战沙古岭
最早讨论的佯攻战计划的时候,王耀武派出步兵指挥官劳冠英率领58师两个团负责破坏敌军交通的作战任务,对于这种廖龄奇瞧不上眼的敌后骚扰工作,他也懒得去争,就让劳冠英去干吧,后来听说王耀武向罗卓英建议74军全力出击,廖龄奇眼前一亮,主动向王耀武请战。
对于王耀武来说,他早就听说廖龄奇在北伐、“一二八淞沪会战”等战役时的表现,知道这个廖副师长是员悍将,虽说前段时间听到了一些传言,但是毕竟王耀武是个用人的高手,不到真正撕破脸皮的时候他还是想将这员悍将揽入自己麾下的,于是王耀武命令廖龄奇率领58师的两个团进攻日军217联队的阵地。
12月13日,58师副师长廖龄奇亲自率领172团和173团冒着日军的炮火率先发起进攻,173团团长蔡仁杰一马当先,172团团长王伯雄侧面夹击,两团合力一举攻克沙古岭阵地,全歼217联队第11中队200余人,俘虏3人,缴获日军誓死保护的大队旗一面,罗卓英命令廖龄奇将阵地交给友军后继续前进,正在两师交接之时,日军从奉新调来了一个步战混合大队进行反攻。
“廖副师长,你们抓紧走吧”,友军负责接防的军官说,“把这群鬼子交给我们!”
没想到廖龄奇一摆手,“现在贵军还没有正式接手阵地!不就是这一千来号鬼子吗,烦请老兄帮我观敌料阵,看廖某人如何破敌!”说到激动之处,廖龄奇连戏文都出来了。
“蔡团长、王团长”,廖龄奇招呼蔡仁杰和王伯雄,“咱们来招呼招呼这帮小鬼子!”
蔡仁杰和王伯雄都是第一次在廖龄奇的带领下出战,因为都是湖南人的关系,这两位团长平时就跟这位副师长处的不错,廖龄奇虽然不是正职,但是也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这两位湖南老乡,廖副师长平时大大咧咧,和58师的官兵们打成一片,他的人缘甚至已经超过了师长浙江人陈式正,所以某种程度上58师内部已经逐渐形成了以副师长湖南人廖龄奇为核心的新的圈子。
但是58师的将领们同时也发现这位廖副师长好像一直都憋着一股劲,这次出战廖龄奇事必躬亲,好像一只久没有闻到血腥味道的猛兽,贪婪而又急不可耐的寻找着他的猎物。
在廖龄奇的亲自率领下,172、173两团合力将这只日军打退,之后才将阵地交给友军。廖龄奇带领两个团继续寻找他的猎物去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在这次作战中的英勇表现得到了赣北国军总指挥罗卓英的赏识,他专门为其向军委会报大功一次河池高中吧,不久的1940年2月,军委会一纸委任状下来,廖龄奇升任第58师师长,
廖龄奇率58师在沙古岭一带浴血奋战的同时,57师的施中诚在小岭一带遭到日军的阻击。与廖龄奇不同的是,此时的施中诚已经不那么急着要表现自己了,加入74军之后南昌会战和第一次长沙会战的奉新、高安战役中,施中诚已经向两任74军军长表现出了自己的能力并初步获得了新任军长王耀武的信任,这次战役他想推荐57师另一位将领具体指挥,他是谁呢?

57师施中诚派李翰卿突击小岭
自从57师加入74军已经1年多了,对施中诚来说,无论是俞济时还是王耀武,对他个人都算是不薄,特别是王耀武,对他本人充满了尊重,但是最近一段时间施中诚内心也有个疙瘩,跟随他加入74军的原57师的老弟兄们近一年来却迟迟得不到重用,自己早已身居74军副军长兼57师师长的高位,但是原57师的兄弟们呢?
施中诚最得力的两位部下是江苏江阴人杨宗鼎和湖北孝感人李琰,当年施中诚任57师169旅旅长的时候两人分别担任338团团长和339团团长,后来施中诚当了57师师长,两人又分别担任171旅旅长和168旅旅长,这两人同出自保定军校,可以说是施中诚的同门师兄弟,跟随施中诚南征北战,早已成为了施中诚的左右手。
田家镇之后,杨宗鼎伤势过重,送到后方养伤去了,后来进入陆军大学深造;李琰当了一段时间的旅长后撤销旅部后做了步兵指挥官,王耀武已经答应本次冬季攻势结束后提拔李琰做57师副师长,尽管如此,相比51师系统官员的提拔速度,57师的这帮人提拔的确实慢了一些。
除了杨宗鼎和李琰,当初跟随施中诚来到74军的还有两位团长,一位是原169旅339团团长周义重,一位是原171旅342团团长李翰卿,这两位团长当年在田家镇都是跟随施中诚出生入死、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特别是这个李翰卿,打仗尤其勇猛,现在是57师的步兵指挥官,本次作战,施中诚有意提拔李翰卿,于是命令他带领169团和170团突击小岭日军阵地。
“山茶花”师团217联队落合大佐最近很郁闷,他的阵地受到中国军队的突袭,第11中队被包了饺子,生死不明,在他的严令下,小岭驻地的一个中队正准备去救援第11中队,中队长正在进行出征前的训话,正在此时,李翰卿指挥57师169团摸上了阵地、占领了制高点。
“弟兄们!冲啊!”李翰卿一声令下,169团的将士如下山的猛虎,扑向这群毫无准备的“山茶花们”。
这群“山茶花们”终于实现了日本军部军阀们为他们命名“山茶花”的初意,一个个如山茶花凋谢一样脑袋落地了,田家镇大战时那个威风凛凛的李翰卿又回来了!
58师和57师以快刀斩乱麻的气魄砸向关龟治的龟壳狄光远,而李天霞的51师本次作战却钻到了关龟治的肚子里,当了一回钻到铁扇公主肚子里的孙悟空。

51师李天霞奇袭奉新城
1939年对于李天霞来说注定是个意义非凡的一年,从年初替生病的王耀武代理51师师长到7月正式接手51师,李天霞的人生迎来了又一次转折鹅蛋的吃法。
9年前的1930年,黄埔三期毕业的李天霞经过5年的打拼终于坐到了中校团副的位置,23岁的李天霞意气风发,憧憬着自己的团长夏楚中高升之后自己扶正成为团长的美好未来,没成想现实给他开了个小玩笑,他并没有被转正。
商人家庭出身的李天霞人生的前二十几年过的太顺了,年少轻狂的他那受得了这种委屈,一气之下李天霞托病辞职,回到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八期任第九队队长。之后三年的时间里,李天霞经历了他人生的第一次低谷:从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队长到“南昌行营”第一厅中校参谋,再到保定编练处第6团中校团副,李天霞绕了一个大圈,从一个正规团团副最终做了一个新兵编练处新兵团的团副,3年的轮回渐渐磨平了李天霞的棱角,当一个人能够冷静的对待自己的困境的时候,机会往往就到来了。
1934年初,李天霞在黄埔军校三期的同学王耀武找到他,问李天霞想不想跟着自己干,本来李天霞在上军校时对这个王耀武印象不深,但是王耀武推心置腹的和他谈了很长时间,最终打动了李天霞,于是李天霞成了王耀武补充第一旅第3团的团长,终于实现了4年前晋升上校的愿望。
之后的几年里,李天霞跟随王耀武南征北战,在王耀武老51师团队里面亮剑前传,周志道太老实、吴克定太滑头、邱维达太书生气,只有李天霞综合能力最强,加上黄埔三期的资历,很快李天霞得到了王耀武的重用,一路升到51师师长的位置。
王耀武主动请战之后给51师的任务主要是接收58师的警戒阵地,李天霞不愿意就这样打后卫,于是派出两个加强营分别由刘光宇营长和王俊儒营长带领深入敌后,两位营长就像钻进铁扇公主的肚里的孙悟空,趁着日军防御空虚大闹敌后,搞的日本人整天惶惶不可终日。
1940年元旦零时,王俊儒营长率部杀进城北的日军炮兵阵地,摧毁榴炮两门,炸毁汽车10余辆,并焚毁3座军用仓库。“山茶花师团”万没想到国军敢攻击奉新,急调在奉新城郊各处守军回援。王营长率部与敌巷战,虽然一度被包围,但是最终全身而退。
1940年1月,冬季攻势结束,本次作战,74军军长王耀武主动出击,74军取得良好的战果,共毙伤日军1783人,俘虏21人,缴获步枪1200余支、轻重机枪17挺、山炮3门、马30余匹。同时74军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共计伤亡3128人。
冬季攻势结束后,罗卓英命令各军以工兵部队为主组成敌后破坏队深入敌后破坏交通,冬季攻势取得的成功极大鼓舞了蒋介石,他决定在1940年的夏天再组织一次“夏季攻势”,然而这次攻势却没能达到冬季攻势的效果,落了一个“胎死腹中”的结局。

“胎死腹中”的夏季攻势
1940年春,冬季攻势各战区的战果显著,蒋介石正准备在当年的夏季发动另一场攻势,但是他没想到的是,战争从来都是互有胜负,正在他雄心壮志的准备“夏季攻势”的时候,一个噩耗传来,“夏季攻势”最终胎死腹中。
1940年3月,在第11军总司令位置上为日本军阀们殚精竭虑的冈村宁次被调回国内任军事参议官,做了一年的冷板凳,原因是对日本大本营总参谋部的限制扩大作战地域的方针不满,接替冈村的是他在陆军军官学校的同学——园部和一郎,相比冈村宁次丰富的作战经历和对中国深入的了解,园部和一郎仅仅是出任过北海道屯田兵组成的第7师团的师团长和看守日本老窝的中部防卫司令官,可以说此人军事素养远不如冈村宁次,一年后的“上高会战”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刚刚上任的园部的第一战却走了个狗屎运。
1940年2月,冈村宁次决定对北面的李宗仁第五战区发动一次全面的进攻,从他住进武汉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丁绍光,冈村宁次跟他南面第9战区的“老虎仔”薛岳较上了劲,而对北面第5战区的李宗仁,或许是慑于广西人“台儿庄大捷”的威名,除了随枣会战不到一个月的“接触”外,冈村宁次没怎么打第5战区的主意,而这次,他打算要会一会这位“桂系名将”了。
但是让冈村宁次没想到的是,刚刚做完作战计划的他还没来得及下达作战命令,日本大本营一纸调令,他被“卸磨杀驴”了,冈村宁次满怀失望回到了国内,他最终没能和那位传奇桂系将领交手,而继任他的园部和一郎一个脑细胞都没死就捡了一个大便宜,1940年5月1日,园部和一郎正式下达作战命令,冈村宁次播的种,结出的果却被园部和一郎拿走了。
1940年6月18日,枣宜会战国军战败!陪都重庆的屏障宜昌沦陷!!国军负伤50000多人阵亡37000人!!!38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殉国!谢映登!!!
“死不相救”!又是这个顽疾!!当日本人从中国占领区各地抽调军队增援园部和一郎的时候,我们各战区的长官们竟然眼睁睁看着自己战区空虚的日军防地发呆!我们已经不能把这种恶习简单的归咎在某个人、某个政党或者某个政府的身上,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沉淀在每一个中国人基因中的不仅仅有中华美德,也有很多劣根,这些东西我们的鲁迅先生曾经猛烈的抨击过:内斗、旁观、自私、奴性、官本位?????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国家虽然强盛了,但是看看我们的国民素养,有改变吗?我们在为我们的烈士鼓掌的同时,请从自我做起根除这些国民劣根性!
当然,并不是国军所有的将领都在看李德邻的笑话,有一位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即使最黑暗的时候也有希望的存在,他就是第9战区赣北总指挥——罗卓英,枣宜会战期间,罗卓英积极调动赣北国军各部,趁着赣北日军防御空虚,一举收复被日军占领的奉新、靖安两县爱奴雅,但是在枣宜会战惨败的大背景下,这两个县城的收复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
1940年6月,王耀武奉罗卓英命令率领74军进攻南昌西南城郊,李天霞的51师、施中诚的57师和廖龄奇58师相互配合,经过1个星期的作战,在没有攻坚利器的情况下,74军官兵依然取得了不错的战绩,连续攻克不少日军据点,但是鉴于无法取得战略性进展,王耀武下令全军停止进攻。
本次夏季攻势是李天霞、施中诚、廖龄奇三人作为一师之长的第一次配合作战,但是同时也是最后一次配合作战,1940年9月,余程万正式接替施中诚成为57师师长,57师进入了“余程万时代”,而施中诚则留在74军又担任了两年的副军长职务,踏实的辅佐王耀武治理74军。王耀武对余程万不错,余程万也认可王耀武的权威广东司法考试,57师王耀武很放心,他不放心的是另外一个人。

王耀武74军的三类人
自王耀武接任74军军长已经一年多了,一年以来,经历第一次长沙会战、冬季攻势、夏季攻势的磨合,王军长已经基本上掌控了74军大部分,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廖龄奇的58师。
1940年2月,廖龄奇凭借在冬季攻势中的杰出表现取代陈式正,正式坐上了58师师长的位子,58师上下对这位战功显赫的师长打心眼里佩服,强大的人格魅力往往能笼络很多人心,廖龄奇那条残疾的右臂时时刻刻彰显他“铁血师长”的伟岸。廖龄奇恃才傲物,对黄埔三期出身、后台没有俞济时硬的王耀武总是透着一股不屑,这与他本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王耀武的74军虽然按照三个师大体分为三个派系,但是从个人性格方面内部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人,第一类人如王耀武、李天霞,他们一方面能征善战、指挥有方,不愧一代战将,但是更多时候他们的另一方面特点往往盖过了第一方面的特点,那就是所谓“中国式的智慧”。
中国是一个关系社会,古往今来一个人如果想取得成功,光有能力是不行的, 你必须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关系,有的时候为了平衡一些关系甚至不得不放弃一些原则和正确的东西,特别是对上关系方面,在高层身边服务过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些的“奴性”,如果一个人体内代表束缚的“奴性”占据了太多的地方,那么代表自由的“血性”就会相应的减少。
王耀武是个很会处理人际关系的人,据说王耀武送礼都送的很“艺术”,他会突然跟某位国民党高官换笔用,当这位高官打开笔帽之后发现居然是只金笔,随之辅以纸条:“王耀武敬赠”;另外王耀武很会经营生意,是一个军界、商界都混得开的人物,正是凭借着这种“中国式智慧”,王耀武才能成为对“三五铁军”贡献最大的人。而李天霞就像是王耀武的影子一样,只是无论在带兵能力、作战水平方面,还是“中国式智慧”方面,李都比王差了一个档次,只能算一个“缩小版”的王耀武。
第二类人如施中诚、周志道、李琰等人,这类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没特点,貌似平庸,只会低头干活,从来不抱怨,与世无争,但是这类人恰恰是有大智慧的那类,他们有自知之明,甘当绿叶,所以说他们的结局往往是最好的,基本都是颐养天年,正应了中国那句老话,“无欲则刚”,话说回来,貌似平庸并不代表他们打仗不行,他们只是一群不愿意挑战“社会秩序”和“官场潜规则”的人。
第三类人如廖龄奇、张灵甫、余程万等人,这类人或是因为卓越的战功(廖龄奇、张灵甫)或是因为过高的学历(余程万)成为别人眼中“目空一切”、“不好打交道”棱角分明的另类,他们的特点鲜明,但是却不为同僚所接收,他们能力突出,但是个性明显,缺乏“中国式智慧”,是标准的“职业军人”,他们容易得罪上级(廖龄奇)或者同僚(张灵甫),所以往往结局最惨。
王耀武能够容忍第三类人中的张灵甫和余程万,因为一个是他的嫡系部下,另外一个并没有挑战他的权威,但是他不能容忍廖龄奇挑战他的权威,现在施中诚的57师已然臣服,如何将58师彻底收在自己帐下呢?
1940年冬天树龙虾,王耀武的机会来了,因为74军另外一个第三类人的回来了,南昌会战中负伤的张灵甫经过一年多的调养终于归队了,虽然一条腿残了,但是内心强烈的自尊心不允许他继续在后方躲着养病章丽厚,他渴望战斗、渴望军队、渴望建功立业、渴望在那些他认为是“庸才”的同僚面前表现自己的英勇。
张灵甫受伤前是51师153旅旅长,回来之后旅长做不成了,做步兵指挥官?有点可惜了人才;做副师长?51师有周志道,57师有李琰,“一个萝卜一个坑”,眼下只有58师没有副师长。王耀武征求张灵甫的意见,问他愿不愿意去58师做副师长,张灵甫顿时心领神会,二话没说就到58师上任了,张灵甫到58师之后没多久,包括58师在内的整个74军整个提升了一个档次,当然原因不是张灵甫,而是蒋介石。

攻击军和苏式装备
1941年2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选择4支部队作为直属军委会的全国机动部队(快速反应部队的雏形?),名字叫做“攻击军”。
攻击军的概念很好理解,但是攻击军和普通国军部队的区别在哪里呢?
首先,攻击军的司令部可以作为独立的单位作战,一般国军一个军司令部编制人数不多,直属的部队也不多,打起仗来主要依靠下面的每个师;而攻击军司令部编制人数多,直属部队也多:共计1个山野炮混合兵团、1个工兵团、1个辎重兵团、2个补充团、1个高炮营、1个战防炮营、1个重迫击炮营、1个搜索营、1个通讯营、1个警卫营、1个汽车大队、1个特务队,另外还有防毒和卫生兵种。军直属部队不亚于一个师的编制,完全可以在战场上独当一面锋潮评测室!
其次,攻击军有专门的“师管区”作为自己招募士兵的兵源地,师管区的司令就是每个攻击军的副军长,这样,攻击军就不用害怕打完仗上面不给补充士兵了(抗战时期这种情况很常见),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有计划的招募、训练士兵。
最后,攻击军可以得到当时比国产武器强一些的苏式武器装备,从而在装备上得到一定的提升。
在这里要着重说明一点,国军的4个攻击军最早的装备主要是来自苏联援助的苏式装备,而不是某些书里面写的“从头到脚的美式装备”。
旧中国积贫积弱、工业基础薄弱是众人皆知的事情,抗战爆发前后,蒋介石曾经向各国申请援助,最早开始援助中国的是德国和苏联,尤其是德国,蒋介石曾经希望在德国的援助下整编60个“德械师”,可惜的是1938年德国政府迫于日本政府的压力停止了援华计划,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对中国援助最多的是苏联。
苏联抗日战争期间的援华始于1937年8月21日《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此后的几年里,苏联通过直接援助武器、提供信用贷款等方式改善国军装备,派遣军事顾问训练国军士兵并替国军出谋划策,甚至还派遣空军志愿队到中国参战蓝环章鱼。但是1941年发生了三件事让苏联放弃了对国民政府的援助,即皖南事变的爆发、《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和德军入侵苏联。
至于大家津津乐道的美国援助,在抗日战争的早期,其实是杯水车薪,美国真正开始大规模援华是从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所以从这个时间点上来看,1941年2月,国军四大攻击军装备的应该主要是苏式装备。
英国人对中国的援助相比上述三国就更加不值一提了。
既然能得到这么多好处,四个攻击军的名额立刻引起了各军军长们的竞争:蒋介石任第一任军长并一手提拔的国民革命军第1军当仁不让第一个入选;第2军的入选也不意外,老军长蒋鼎文是蒋介石和何应钦国民党一、二把手面前的双料红人;第三个名额给了国军第一支机械化部队、取得“昆仑关大捷”的第5军;最后一个名额竞争相当激烈,PK到最后剩下两个候选名额,一个是方天的18军,另一个是王耀武的74军,前者是陈诚的起家部队,罗卓英、黄维的国军战将先后继任18军军长,当时的军长是方天;后者的老军长是蒋介石的红人俞济时,新军长是跟何应钦关系不错的王耀武。
74军和18军全面抗战爆发之后到1941年的战绩也基本上差不多,所以当时两只部队难分上下,最后只好让蒋介石拿主意最后一个攻击军的名额给谁,最终蒋介石的选择是——王耀武的74军。
得知被军委会定为“攻击军”的消息后,74军上下官兵极受鼓舞,但是他们却根本没有时间去庆祝,新的战斗接踵而来,1941年3月,日军第11军新任司令园部和一郎就在他手下一个师团长的忽悠下向赣北国军发动了新一轮的攻势,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