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秋子【视频】辽沈晚报小记者专访“盛京满绣”传承人-辽沈教育
马秋子【视频】辽沈晚报小记者专访“盛京满绣”传承人-辽沈教育
马秋子
观萨满舞赏旗袍秀学盛京满绣
小记者零距离感受传统民族艺术
充满神秘色彩的萨满族舞蹈,美轮美奂的旗袍走秀,生动逼真的“盛京满绣”,正月初十,本报小记者团走进辽宁省图书馆“满族传统民俗文化展”。
现场百余件民俗精品,继承了古老复杂的工艺,表现了动物花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题材,不少作品又反映出现代生活元素,为参与本次活动的小记者上了一堂立体生动的传统文化课。
快问快答小记者了解萨满文化
本次活动由一段充满神秘色彩的萨满舞蹈拉开序幕。“看,上装备了。”对萨满文化并不理解的小记者们用现代化的语言表达着自己对于萨满舞蹈的理解。很多小记者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在现场观看萨满舞。
非物质文化遗产“盛京满绣”第四代传承人杨晓桐告诉小记者们,他们所谓的“装备”,其实是萨满神帽,神带,家祭服饰,神鞋,神手套。不到三分钟的萨满舞已经让现场的小记者们疑惑匆匆,纷纷举手向萨满舞者提问。
“你腰上戴的是什么?重不重呀?”
“你刚才念的是什么?大概是什么意思?”
“你头上的头饰是固定的吗?怎么跟电视中的不一样啊?”
面对小记者们的提问,舞者耐心地解答道,你们所有的问题,还要从萨满文化开始说,它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普遍信仰的一种原始文化,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萨满舞蹈中,说的都是满语,”舞者表示:“大致的意思都是祈求平安,传递幸福。我们腰间佩戴的是腰铃,手里的是手铃。”
事实上,由于萨满是整个部族的精神领袖,而满族人民因为对领袖的崇拜和敬仰会刻意地模仿萨满着装,由此可见,萨满文化对满族刺绣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旗袍走秀吸引大小记者拍照、视频
提到满族刺绣,就不得不说说本次活动的又一大亮点:旗袍走秀。亮相这次旗袍秀的作品,是“盛京满绣”第四代传承人杨晓桐及其团队经过三个多月的创作完成的,充分展现了满绣的传统针法与现代刺绣技艺的完美结合。
亮丽的色彩,精美的刺绣,吸引了在场大记者和小记者的目光,纷纷拍照,视频。小记者们被满绣精湛的工艺所震撼,疑问又多了起来。
“满绣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
“距今已经这么多年,现在还有多少人会这么手艺啊?”
“学习满绣要从哪开始入手?”
“满绣的工具都有哪些?”
“盛京满绣”第四代传承人杨晓桐回答道,据可靠的文献记载,满绣始于1683年,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满绣借鉴了四大名绣的技艺,融合了自身的民俗特色,吸收鲁绣、苏绣等技艺而形成内容博大、形式多变、观赏与实用并举的传统技艺。
据了解,杨晓桐打破非遗绝技传统,公开招徒,至今已经有600多学员,目前仍然在从事这项工作的有100余人。
现场动手学习满绣工艺技术
为了满足小记者们的好奇心,杨晓桐以及她的弟子还现场为小记者们演绎了“盛京满绣”工艺,只见绣针上下翻飞,花线随着手在布上逐渐勾勒出了图案,不一会一朵艳丽的牡丹就呈现在花撑上面。
看到传统艺人的展示,小记者们也跃跃欲试,想要自己绣一绣。主办方满足了小记者们的需求,为大家准备好图样,并手把手的现场指导大家,如何穿针引线,由简入繁,绣出自己想要的图案。
杨晓桐告诉小记者:“想要学习满绣,先要了解满族文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要有耐心,往往一副作品就胜在创意和细腻的针法。”
在场的小记者纷纷表示,通过这次活动不仅了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盛京满绣”,而且对我国的传统民俗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于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受益匪浅。
辽宁省图书馆副馆长姚杰告诉记者,本次展览是讲好中国故事主题活动之一,也是今年我们为孩子们准备的第二课堂,希望通过这种立体直观的方式,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将民族工艺传承下去。
辽宁省图书馆副馆长姚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记者冯美琳文/徐波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