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秋子【视频】跟着金哥儿看白戏之音乐剧《谋杀歌谣》(二)-张理明
马秋子【视频】跟着金哥儿看白戏之音乐剧《谋杀歌谣》(二)-张理明
马秋子
3.音乐剧《谋杀歌谣》(续)
《谋杀歌谣》的编剧方法,采用布莱希特“叙事剧”套路。叙事就是讲故事,其特点是让叙事人走进剧中故事,与剧中故事人物一起表演剧情,打破了虚构与现实的界限,从而产生“间离效果”。间离效果隔开了观众与舞台故事之间的距离,使得观众知道舞台上的演出,只是叙事人所讲的一个虚构的故事,不要一味沉浸到故事中去体验悲喜,而是要从故事中跳出来,去思考其中的意义,从而受到教育和启示。
《谋》剧中的叙事人,是一个打扮时髦的女郎。这个叙事人,要关注两个方面:“她是谁”和“她怎样讲”。她是谁呢?在前面大部分的剧情进展中,她只是一个“故事外”的讲述人身份,在讲一个她看到过的故事。
她怎样讲呢?其方法、特点,首先是预告故事的结果,从一开始就告知死亡结局以制造悬念,这是一个叙述圈套。其次是喜欢插叙,老是打断故事的连续发展,频频地提示故事的起因和进展到哪一步,人物在想什么等等。其实,她是不断地在向观众暗示、提醒:这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是故事中有意思,要边看边思考。
布莱希特是20世纪德国戏剧家,他创立的叙事剧和间离效果理论,对欧洲“亚里士多德戏剧传统”和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有突破。不过,布莱希特的叙事剧都讲宏大话题,政治或哲学,即便是爱情话题,也会升华到政治或哲学的高度。布莱希特是欧洲戏剧史上的大戏剧家,现代的戏剧改革者。他喜欢中国文化和戏曲,并受到影响。
故事从纽约的一家传统工业时代氛围的酒吧开始讲起:一个有文艺气息的、涉世不深的女青年莎拉,在酒吧认识了帅气却浪荡的调酒师托姆。他们很快就如主题歌所唱“一根火柴点燃一段情,让火焰蔓延,我们为爱燃烧生命”。
看到这里,在叙述人的提示下,我就假装思考(瞎想想吧):哲学讨论情感与理性的关系,放纵情感,没有理性的节制,恐怕很危险。
果不其然,激情很快就燃烧殆尽,两人分手了结,说得难听一点,就是始乱终弃。托姆有欲无情、喜新厌旧,单纯的莎拉却很受伤。
我再假装思考:男人的爱情信不得,在爱情中受伤的一方总是女人;莎拉呢,不必伤心,忘掉过去,重新开始。
果不其然,受伤的莎拉遇上了纽约大学诗歌专业博士、憨厚的迈克,两人相爱、结婚,还生了女儿。莎拉成了主妇,家务很忙、很琐碎。迈克也很忙,工作、赚钱、养家。
我又假装思考:这个家庭很好,一个主内,一个主外,虽说平常,但生活本来就是这样,只要夫妻相爱。
这回出乎我的意外,莎拉不是这样想。她厌烦日常琐碎的、缺乏浪漫情调的家庭生活,仅仅是一次偶然相遇,竟然与托姆旧情复燃。
我还是假装思考:正如西谚所说,女人是情感的动物吗?婚外情是什么滋味?
我的思考始终限制在莎拉的情感问题上,原因在于叙述人的提示就限制在情感层面,她拒绝道德和女权批评。是的,《谋》剧只关注情感的种种活动形式。
《谋》剧的叙事,“讲”是有些手法名堂的,那么“故事”呢?故事其实老套,三角恋或婚外情,对我这样的现实主义“老干部”来说,一点实用价值都没有,更枉论还会跟着去思考。但是,本剧原来不是给“老干部”看的,场子里大多是俊男靓女,大多是萌妹子,对他们来说,什么是爱情、婚姻和家庭,确实是必须教育和思考的经典一课。
从艺术欣赏说,即便故事老套,而像《谋杀歌谣》那样,采用音乐剧,也是一种新形式的阐释吧。
看到这里,我突然觉得自己的观剧方向有误。本剧是一部音乐剧,归属于音乐门类,而重点关注剧情、叙述并假装思考,是犯下了主次颠倒的错误。于是把观剧方向调整到音乐、歌唱和舞蹈。
(视频2:一边是叙事人在讲故事,“白天睡在这张床,晚上换到另一张”;一边是婚外情故事在上演,什么是爱情啊,什么是情爱、什么是性爱?)
叙述性的歌唱,娓娓道来;小乐队奏起摇滚风,舒缓而抒情,节奏显得若有若无。
全剧不用对白,必要的对白融入在歌词间,一唱到底。不在台侧打出幻灯字幕,全凭演员的演唱、吐字功夫。这些表演方法是《谋》剧的特点和实验方向之一。
大尺度的着装和表演。女装可见短、紧、透和露,时髦而带有野性,甚至很性感,表现什么事情都敢做的女人,不管是逾矩、出轨还是暴力。托姆酷毙了,高高的个子,脑后扎一个短辫,脱出半裸的身体,那是要线条有线条、要肌肉有肌肉,怪不得一个个的女孩都喜欢上他,即便如飞蛾扑火。在舞台中间那个特设的表演台上,现场上演象征式模仿的“床上戏”,把人类本能而原始的动作提炼成为舞蹈化的表演。
舞台上大多采用局部照明,聚光灯打出顶光和追光,聚焦和追着歌者,色彩的变换暗示情绪的起伏,并有唯美倾向。同时使得舞台几乎始终处在大片黑暗之中,渲染着危险的并逐步走向死亡的情感游戏。
剧名袭用传统和隐喻剧情。“谋杀歌谣”原本是流传于近代欧洲的一种音乐谣曲,吟唱暴力、谋杀、死亡,曲风沉重、压抑,表现世界阴暗、绝望的一面。
尽管音乐、歌唱、舞蹈都好听、好看,但我还是出于个人观剧习惯,想知道剧情如何解开死亡的悬念和结局。
剧情进入高潮,开始透露叙事人的另一个身份,她还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即酒吧驻唱歌手。这在文学叙事理论上叫作“故事内”的“人物叙事人”,一身而兼叙事人和人物两角。同时,舞台上的叙事方式发生了变化:她不再在让在一边讲故事,而是开始与其他三个角色一个个演对手戏。这个人物叙事人是这部戏的主角和剧情结构上的纽带。
她与托姆的关系也暴露了:比莎拉更早,前一个被托姆始乱终弃的女人。
剧情乱成了“一地鸡毛”:莎拉处在二重情感的分裂涡旋中,托姆居然浪子回头欲夺回莎拉,头顶绿帽的迈克则坚决不给,两个男人还约架打了一回……
戏已经演了快一个半小时了,中间也没有半场休息。编剧要收场,快刀斩乱麻了:前一个被抛弃的女人,挥起一支棒球棍向托姆猛击,把他打死了!编剧信守承诺,给观众一个故事的死亡结局,完成了一个非典型三角恋故事。
至于她为什么非得要致托姆于死命,托姆是不是真的被打死了,这些问题已经不重要,戏结束了!托姆只是装了一会儿死,很快就从地上爬起来,与三个演员一起向观众谢幕。而观众想到莎拉与迈克最终破镜重圆,因为都是一路思考过来,且明辨是非和心地善良,所以也很开心。
最后是演员谢幕和返场表演。那真是精彩极了,我甚至觉得比正剧的演出还要精彩,充分享受到了演员华彩式的激情歌唱和快乐舞蹈,演员到座席上来与观众互动和告别,少男少女连声尖叫,舞台闪灯、摇头灯令人眩目,乐队声响大作,奏出热力四射的、节奏强烈的摇滚……
(视频3:演员谢幕情景)
(视频4:返场表演)
金哥儿的行内朋友阿诺,本场担任吉他及贝司。他全场站立演奏,身体随着旋律和节奏自然摇曳,非常潇洒,颜值也很高,亚麻色长发披落,具备文艺偶像范。我特别喜欢他的贝司演奏,节奏有力、摆荡,通过电声放大,传来“黑色的”重金属回响。
阿诺早年留学日本,学习作曲和演奏,也参与策划演出包括中日交流演出,后者有大家熟悉的日本著名歌手谷村新司,该记得他的风靡中国的《星》吧。
金哥儿向阿诺索要一张谷村新司的碟片给我,他说下次吧。
我给金哥儿与朱梓溶在舞台上拍照留念。
歌手朱梓溶担任本场演出的人物叙事人角色,戏份最重。她的演唱、表演和舞蹈,虽说只是外行看热闹,但她的艺术功底、风格和魅力,还是深深地感染了我,这里要给一个大点赞!她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剧专业,师从方琼教授,现为上海轻音乐团演员。几天后,金哥儿还在微信上给我发来几张朱梓溶的其它演出的剧照。
看《谋杀歌谣》的卡司(中式英语“阵容”)档期,朱梓溶在不同的卡司阵容中,也出演莎拉一角。恕我孤陋寡闻,不知道这场的卡司阵容是否算得强?这场是朱梓溶(饰叙述人)、徐丽东(饰莎拉) 、刘令飞(饰托姆)和郑云龙(饰迈克)的四人组合档。
听到邻座的两个小姑娘在说话。她们喜欢《谋杀歌谣》,是来“炒冷饭”的,说到不同的组合档,说是今晚这档算强。她们买了前排,那是380元的座位票哦!
其实,金哥儿也给我和朱梓溶拍了合影以凑趣。只是我的样子太老了,照上海话来说,是个“老浜”,就不好意思晒出来了。
(2018年4月5日,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