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秋子【视频】豫南商城县、固始县、潢川县冷氏根源考略——冷俊峰-冷氏文化
马秋子【视频】豫南商城县、固始县、潢川县冷氏根源考略——冷俊峰-冷氏文化
马秋子注:以下内容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本平台拥有最终解释权
在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冷氏文化”再打开'置顶公众号'然后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最快收到家族最新精彩文章推送,欢迎关注。
声明:
以下内容不代表《冷氏文化》平台观点,仅供参考
自古以来国有国史,地方有志,氏族有谱。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千年灿烂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宗族文化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中华民族历经万难不灭,就是传统文化的力量作支撑。
我为什么姓“冷”?我又从何而来?祖先是谁?怎样传承的?如搞不清自己的血脉来源等于是光阴虚度的糊涂虫,而子孙将来也无法铭记自己,岂不悲哀。寻根问祖是中国传统美德,也是人的一种本性、一种情结,更是加强宗族的凝聚力的最好途径。五千年的文明就是靠大家认可的传统文化才形成一体的大中国,当下人们常说“办事时有没有谱”“某人靠不靠谱”就是说明家族有谱牒的重要性,有了谱牒就有了根也有了血缘的追溯。
我们这支冷氏现在约几百人丁,主要分布在信阳市的固始、商城、潢川三县,目前七世共存,以前跟外界冷姓几乎没有任何交集,世代一直孤独的生活在鄂豫皖三省交界处,过着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活,民国时期由于居住地靠近鄂豫皖根据地的中心,饱经战乱创伤,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牺牲,1942年饥荒及解放前瘟疫(天花)、1959年信阳粮食关事件,造成我支人丁损失巨大,人丁不旺,整门整户的绝户,到新中国建立时本支中几乎找不到一位真正读过书的可以写毛笔字的文化人,以至于八十年代重新修谱时只能找外姓人写谱。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近些年我们逐渐与外面的冷姓有了接触,2017年五一期间本支族人冷光甫、冷俊峰应邀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冷氏宗亲会,并随全国各地家亲代表们一起去河北涞水拜祭了我们的祖先伶伦花塔。
▼冷光甫、冷俊峰▼
▲冷大海、冷大怀、冷俊峰▲
通过与各地的冷姓家亲交流后才知道我们“冷”姓的渊源由来。“冷”姓是最古老的汉人姓氏之一,在最新百家姓中排名255位,人口约36万(2005年数据),主要分布在江西、山东、四川、湖南等地,河南也有不少冷氏族人,其他省市包括港澳台地区、国外也有冷姓居住,相传冷姓始祖伶伦公元前2698年正月初三出生,距今已4700年余,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近臣,常年居住在涞水龙宫山、釜山一带。负责为黄帝管理家庙、主持祭祀的乐官,也是华夏音律的创始人,葬于今河北省涞水县龙宫山庆化寺(待考),现存伶伦音乐花塔相传建于辽代,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全国唯一跟我们冷姓有关系的塔,塔高约10米,形状像倒扣的钟,庄严肃穆,气势非凡。塔身上雕琢了许多穿戴汉代服饰的乐工,以及八对飞天舞伎,线条流畅,栩栩如生。
河南省作为冷姓发源地之一,各市基本都有冷氏生活居住,但河南地处中原,古往今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饱经历代战乱侵害,经调查除了新蔡县还有部分原住冷姓外,其他地区基本都是外迁而来,迁入时间大都集中在明初与清初,河南南部冷姓清初由湖北麻城、江西迁入,中北部冷姓基本均是明初由山西大槐树迁入。
1983年我支族长冷正富带领族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续谱,其中冷德勤、冷德山负责去各地进行走访收集各家资料,由于当年条件很差,只能靠步行、骑自行车,最南端到近百里外的四顾敦乡,最北端去200多里外的安徽阜南县。目的是让我辈子孙饮水思源,团结互助,不能忘本。历经三年多时间,在解放前的老谱(解放前老谱失火烧毁)基础上,凭记忆于1986年续成了6套谱(现存两套,商城县陡沟店冷光学一套,信阳冷俊峰一套)。
86年谱明确记载为《京兆冷氏宗谱》,隶属“忠义堂”,谱序上记载先祖在明末清初时由江西经安徽阜南迁入本地。解放前曾有老谱及先祖画像供奉,族内老人清楚的记得老谱先在白塔集乡唐树林子冷荣友家供奉,后转入河西鄢岗五斗坝冷凤(正)武家供奉,可惜的是谱与像均在解放前一场大火中在冷凤(正)武家烧毁,给我支族人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也直接的造成86年谱上记载过于简单,源流代序很模糊,谱上记载为明末清初由江西经安徽省阜南县再迁入本地,谱上没有江西那边的具体地址,也没有具体的时间段,只有祖辈口传“江西瓦屑坝”以及安徽阜南的“薛集”“地理城”“冷小寨”、“离城二里地”等,相传当年先祖三兄弟冷相立、冷康立、冷元立(集)由安徽阜南县冷寨经地理城(芜湖冷寒秋的先祖迁出地)迁到白塔集乡靠近灌河边的陡沟店村,祖坟葬在白塔集街道后面十八家子(本支冷氏公墓埋葬处之一),当年86年谱的主修冷正富了解那本老谱,全靠他记忆修的86年谱,虽然信息量很少,却依然留下了很关键的“京兆冷氏宗谱”、“忠义堂”及先祖来至江西途经安徽阜南等关键信息。
三十余年过去了,当年五位修谱人(冷正富、冷正银、冷正佑、冷德勤、冷德山)除了当时跑外勤的冷德山以外,其他的已陆续去世,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外迁族人越来越多,担心将来族人们天涯一方互不往来,或者辈份难分的可笑怪现象,应广大族人要求于2016年10月成立本支冷氏宗亲会,并在族中唯一健在的参与86谱的长辈冷德山的带领下寻根问祖,大家克服当年知事长辈大都去世,老谱信息量严重缺乏的不利条件,冷光学、冷光现、冷俊峰(光)、冷光甫、冷光锋等族人近两年的大量的走访考证。这两年我们除了参加全国冷氏宗亲会外,还先后走访了安徽阜南的薛集(现鹿城镇)的冷寨、东冷寺、西冷寺与刘冷庄及地理城(现洪河镇)的冷台子等地方,通过安徽阜南县家亲冷大海、冷大怀及安徽芜湖市冷寒秋告知我们与阜南冷姓的传承关系、阜南冷姓的起源、以及阜南冷姓外迁情况,了解到我辈先祖200年前从阜南迁徙的轨迹。
然而在2017年全国宗亲会期间光山县的家亲冷传友却告诉我们,来自江西修水县家亲冷天雄、冷笑堂等竟然寻找失散到河南固始县的一支冷姓多年,并在相关资料上发布过寻亲信息,真是天佑我族,联系上后,他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资料及信息。我们还走访了当年为我们写谱的86岁四顾敦乡陈光耀老先生,他给我们也提供了不少当年修谱的情况与资料。2016年在上石桥镇太平村找到了第一分支冷国银(1780年出生)的墓碑,是现存最早的实物证据。
通过所掌握的各种片段资料发现我们这支冷姓源头出现偏差,如果阜南那边提供冷氏资料无误(现存没有族谱,口传由山东枣林庄迁入),我们谱记载的江西冷姓与安徽阜南冷姓不一定是一支,86年谱上记载从江西途经安徽阜南县迁入,经去阜南了解那边冷姓是山东青州枣林庄迁入,却非江西迁安徽阜南县的,并在调查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豫南三县所有姓氏基本口传都是江西瓦屑坝迁入,而阜南县的所有姓氏口传基本是山东枣林庄迁入。还有一种可能是阜南确实有支冷姓由江西迁入(居了解阜南目前存在多支冷姓)。但我们的族谱格式毋庸置疑是江西冷氏族谱,而且谱上明确记载先祖来自江西,“京兆冷氏宗谱”为冷氏目前最大郡望(京兆郡)的特称写法,而“忠义堂”就在现在的江西武宁县,是冷氏一个很有名的堂号(关于忠义堂的资料待补充)。
从我们解放前有家谱、有先祖像各支轮流供奉分析,可知我们先祖是有官职或有名望的人,而安徽阜南那边了解到200年前迁到本地时是清嘉庆年间的普通人,可目前整个安徽阜南上万冷姓中从来没有发现“京兆冷氏宗谱”、“忠义堂”的说法与记载,也没有先祖像供奉的说法,我们的谱反而与江西那边提供的资料相符,“明初冷礼公任汝宁府五品同知(相当于副知府级别),子孙居住在固始胭脂山(明清时期固始含现在的固始县、商城县)”,从固始县志上没有查到胭脂山(可能是明代早中期时的地名),我们曾经怀疑江西资料记载是笔误,可能是燕子山,多方面查找固始县郭陆滩乡有个燕子山,离我们居住地二十公里左右,后来特地去那里走访数位老人,据他们说当地从无姓冷的人及任何冷姓传说。现在固商潢三县除我们这支冷姓外再无其他冷姓,个别零星散户也是近代由安徽阜南县迁入(比如固始往流乡的冷平虎及固始杨集的冷得龙等)。
经江西修水的家亲冷笑堂提供的资料及其他所调查的资料分析,冷礼公明初来汝宁府任职的,生卒年代失考,考虑他是官宦之家,父亲是翰林院学士,他来汝宁府(今驻马店汝南县)任职时年龄不会很大(40岁左右),参考他大哥冷仁公娶铁刀平王郡主,有两个曾孙的分别出生在1410年、1425年,经推算冷礼公大约在1335年出生,1375年左右来汝宁任职,任期结束后没有回江西,子孙后代们迁至固始县胭脂山,后来子孙回去过江西或江西冷氏来河南了解过情况,所以有了江西谱的记录。我们解放前所供奉的先祖像,很可能是礼公从江西那边带过来的某位先祖画像或他本人的画像。
综合以上可以我们肯定就是江西记载的那支冷姓无疑。可年代差异很大,江西提供的资料上是明初,而86年谱上是明末清初,阜南提供的信息是清嘉庆年间,但谱上记载的阜南迁入应该也不会错,始终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后经86年帮我们写谱的人陈光耀老先生解说才恍然大悟,从前由于修谱条件很差,记载不多,大都记不准迁入准确年代,过去修谱时会把当地的所有本姓修一起,有老谱的按老谱修,没有谱的按有谱的记录,失谱的无谱的统一定成的明末清初。从各支轮流供奉族谱与祖先像来看,解放前甚至更早的时候以江西冷姓传承为主,把后来迁入的安徽阜南冷姓就合并一起了,当时为了方便传记就把谱改写成由江西迁阜南再迁本地,以防族人有亲疏之嫌,当然现在已分不清谁是江西冷姓还是阜南冷姓了,本支在几百年的传承中也有族人外迁的,其中一支在清晚期1850年左右参加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落户南京的(现对上的字辈是“正德光明”,迁出地基本对的上,南京冷明江提供)。
我们这支冷氏的的源流是:
伶伦(黄帝乐官约4700年前)—泠州鸠(周朝大夫约2800年前)—泠至(春秋时期秦国大夫2500年前西安)—冷丰(汉代山东淄博太守2000余年前河南)—光世公(临安现杭州)—冷谟公(唐禧宗年忠义侯居江西高安约1250年前)—冷礼公(明初河南汝宁府正五品同知约650年前,子孙居住固始)—冷天祥300年前山东枣林庄—冷相立、冷康立、冷元立(集)三兄弟200年前由阜南冷寨迁白塔集乡陡沟店。
我们这支冷姓的迁徙路线是:河南新蔡-陕西西安-浙江杭州-江西高安县-河南驻马店汝南县-固始胭脂山{安徽阜南}—固始、商城。
以上本门资料信息由长辈冷光灿母亲、冷德文、冷德树、冷德山、冷德东、冷德龙等族人提供。
冷俊峰(光)
于2018年4月16日整理
豫南三县冷氏源流传承辈序(按谱上记载及考证情况,与江西字辈份关系及传承)暂排如下:
一世祖:谟公(忠义侯)讳景文、子丕显、号云湖,夫人陈氏
二世祖:異公(进士)号以顺,居江西高安;
三世祖:昱公(乡举)号辉日,居江西高安;
四世祖:嘉公(进士、运判)字孟文、号秀峰,夫人余氏;
五世祖:海公(咸宁知县)字纳川,居葬江西武宁,夫人刘氏,兄弟四人(江湖溪海)
六世祖:磬公,号建庠公,居江西武宁;
七世祖:澈公,字用和,迁入江西修水;
八世祖:罐公、讳有立;居江西修水,沙坪,太靖;
九世祖:澍公,讳时霖,居江西修水;
十世祖:忠公,讳定邦、字存厚,居江西修水;
十一世祖:忞公(宋光禄卿),讳德明、字庭叟、号秋崖;
十二世祖:惟庆(宋徽宗年间制举),号进修;
十三世祖:季珂。
十四世祖:可文。
十五世祖:德叔。
十六世祖:进先(进士,先任江西奉新知县,后升兴隆府知府转翰林院大学士)子四(仁公、义公、礼公、知公)
十七世祖:礼公,字宗礼,约生于1335年,约于1375年任汝宁府正五品同知。(江西谱记载子孙明代早中期居固始县胭脂山)
冷天祥300年前由山东枣林庄迁入;
冷相立、冷康立、冷元立(集)三兄弟200多年前由安徽阜南县迁白塔集陡沟店;
31世“国”(2016年商城县上石桥镇太平村发现第一公支“冷国银”墓碑, 1780年出生,现存年代最早实物)
32世“殿”、33世 “安”、34世“荣”、35世“正”、36世“德”、37世“光”、38世“明”、、39世“顺”、40世“义”、41世“长”。
按30年为一世推算;约600余年,(参照全国第一谱孔氏家谱推30年为一世)其间断代十余世左右(1360年-1750年)。已与江西家亲做了沟通。
与安徽阜南冷姓辈份排列如下(很久前已由老辈排定):
起(安)、怀(荣)、文(正)、金(德)、大(光)、得(明)、嘉(顺)、祥(义)、培(长)、养(城)、是(誉)、俊(耀)。
豫南三县冷氏记载的辈序是:
(解放前老谱题)
国殿安荣、正德光明
顺义长城、誉耀家声
(86年谱冷正富题)
永继祖宗、仙鹤鸿锦
君为全志、忠孝昌盛
冷俊峰于2018年4月16日整理
文、图片提供:冷俊峰
欢迎冷家人行动起来把家族正能力(家族各类活动、成功人士、为家族辛劳的事迹等)发给我们进行分享,让更多家亲了解与学习,能主动参加进来为冷氏大家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共建美好大家园,把家族发扬光大。
投稿方式与要求:
QQ或微信:758581127
邮箱:758581127@qq.com
必须是正能量,最好有文字介绍主要内容,
长按二维码图片识别打开置顶后
再关注
我姓冷,我骄傲
我姓冷,我自豪
请您动动手指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