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秋子【视频】这个最古老的“中国好声音”,早在上个世纪就创造了超级IP-今日非遗
马秋子【视频】这个最古老的“中国好声音”,早在上个世纪就创造了超级IP-今日非遗
马秋子
政 治 动 荡 与 蒲 剧 兴 起
明成祖永乐大帝朱棣通过“靖难之役”,从侄子建文帝手里夺来大明江山。自己登基之后不知是心虚还是心有余悸,把建文帝的余党里不服他篡位的人,通通发配到各地贬为乐户,被贬到山西晋南这里的,则以蒲州聚集最多。
这给晋南古蒲州(今山西运城永济)带来的最大福利是,带动了蒲剧的兴起。
蒲剧,也叫蒲州梆子
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民间戏曲艺术之一
蒲州这里与陕西隔河相望,所以蒲剧与秦腔属于关系密切的 “姊妹戏”,它的唱腔里有一个和秦腔比较接近的特点就是“高亢激昂”。
高、亢、激、昂
当 之 无 愧 的 “ 中 国 好 声 音”
“高亢激昂”这一特点是蒲剧演员崔鹏升归纳出来的,为了演出达到“高亢激昂”的效果,崔鹏升在蒲剧经典剧目《反潼关》中唱念做打都有涉及。
演出前,村里的戏台下黑压压地坐满了当地老人。为了让台下这些老观众认可,崔鹏升老师十分卖力,谢完幕之后回到后台,他里面衣服上上下下全已湿透。采访他的时候,他告诉我们,在晋南这边,你若不是卖力唱,当地老百姓还就是不喜欢。他还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说就是在洪洞县这里,当时赵城人和洪洞人在广胜寺这里抢水,后来解决办法是,把一串十个麻钱扔进滚烫的油锅里,谁捞出多少,就分得几成水,结果赵城人一下手就在油锅里捞上了七个,可见晋南这一带民风就是这样,唱出高亢激昂来他们看着才带劲。当地人习惯性地叫出来的“晋南”实际上已经是个过去式的称谓,新中国成立的时候设置晋南专区,但是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晋南专区就被拆分为运城地区和临汾地区,崔鹏升老师所在的剧团属于临汾市蒲剧团。是蒲剧让大家在自己的概念里依然彼此不分,说起来还是喜欢叫“我们晋南这里”。
没 有 互 联 网 基 因 的 超 级 IP
蒲剧不仅是晋南地区很接地气,深受当地百姓欢迎的地方戏曲,也曾为这里创造了很多的骄傲,据《蒲州梆子志》记载,1959年,晋南专区蒲剧一团、二团主要演员赴长春拍摄彩色戏曲艺术片《窦娥冤》,这部电影后来成为当年拷贝最多的电影。
记录蒲剧历史的《蒲州梆子志》戏曲艺术片《窦娥冤》
虽然到了今天,我们不能设想一个戏曲电影还能创造奇迹般的票房,但是,相比于其它地方戏种甚至包括京剧,蒲剧在晋南这里的演出还有着超乎我们想象的人气,这种现象在互联网主导的今天,确是罕见。
下乡表演那几天,临汾市蒲剧团借住在当地村里的一个幼儿园,我们也找到资历更老的姚云武老师,49岁的他唱戏将近40年,他也是工须生,头一天晚上的演出,他在《寇准背靴》里扮演寇准。姚老师告诉我们,他们一年的演出任务是200场,所以一年里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外面这样跑。
同样长年在外面跑的,还有闻喜县的蒲剧团,当我们从临汾来到更南边的运城市闻喜县,县蒲剧团的曹团长在空荡荡的排练厅里接待了我们,他告诉我们,演员们全都下去演出了,他们这里一年的演出任务是300多场。
闻喜县蒲剧团曹团长
每年演出这么多场次,有人看吗?
有人看。除了我们在临汾看到的壮观场面,闻喜的曹团长说,在这边下去演出,动不动就上千人几千人观看是常有的事。只有到了11月天冷的时候,他们才会回来,到排练厅里继续排练新戏。
台 下 十 年 功
蒲剧这么一个古老的剧种,今天依然有着强大的群众基础,除了崔鹏升老师说的“高亢激昂”的唱腔,当然也少不了他们独有的表演上的绝活,像翎子功、翅子功、鞭子功、《挂画》中的跷功等,在眼见为实的无特效演出现场,自然会让人看了赏心悦目。
蒲剧中的各种绝活
赏心悦目的背后,往往也离不开艺术家的台下十年功。30多岁的崔鹏升老师“从艺”已经二十年,49岁的姚云武老师,从艺将近40年,哪怕是幕后伴奏队伍中的司鼓王领兵,这个染发的90后小伙子,也是拥有先苦学5年,后登台表演10年的积淀。
老的手艺就是这样,哪怕你是个天才,也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走,必须要耐烦地一点一滴地打磨,这是传统手艺人的“一根筋”,也是传统守艺人得以传承保存的艺术魅力。
值 不 值 ?
我们接触的其它很多传统手艺,都因为干得多挣得少看不到发展前途而导致年轻人都不愿意碰它,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尴尬。
蒲剧看起来没有这种尴尬,在临汾蒲剧团的演出后台,我看到青一色都是以年轻人为主,即便上了妆,也可以看到他们脸上蓬勃的朝气。
在闻喜县蒲剧团大院,50岁左右的曹团长让自己做了剧团的“留守人员”,他把更多的“戏份”留给了自己已经活跃在蒲剧一线的儿子。
让年轻人去从事这么古老的手艺,到底值不值呢?
60多岁的退休老人解引仙老师,坐在她家的小院里聊天时,她的手机响了,铃声是蒲剧中的经典唱段。
我想,这就是答案。
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